银耳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古代雪花纹银真容表面全是牙印污垢,或
TUhjnbcbe - 2023/3/25 19:13:00

俗话常说: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,以高额的银两收入来讽刺官员的腐败。而金银自出现在人类社会中,就作为贵金属受到人们的追捧。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,它们逐渐被用作货币,与人们的关系更为紧密。

我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十分复杂,不仅先后有*金、白银、铜钱这样的金属货币,还有交子这样的纸币,甚至谷物、布匹都可以用于交易结算。而白银用于货币市场则可以追溯到汉朝年间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直到现代货币的出现,白银才终止了这一过程。

而人们常说的“雪花纹银”,其实是由官方铸造的一种足值的银锭,用于交易。由于铸造水平的制约和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,“雪花纹银”的成色与价值都与规定的标准存在种种差异。或许现在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,“雪花纹银”的真面目竟然是表面全是牙印污垢的货币。

一、应用历程,历史悠久

与白银作为货币最初应用于汉代相比,银矿在中国的发现与利用则要早得多。根据考古证据证实,作为世界上发现并利用银矿最早的国家之一,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着使用白银作为首饰、装潢的记录。

而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时期的墓葬中更是随处可见银项圈、银耳环这样的饰物,史书记载的可供挖掘的银矿就有十多处。可见此时古人对白银的采矿冶炼、制作工艺都已经比较成熟。随着货币市场的进一步扩展,白银才逐渐作为货币被人们应用。

汉代时,白银正式成为官方货币之一,却因为银矿开发不多使用范围不广,且大都铸成银饼或银版,与人们熟知的银锭还有相当距离。直到经过唐宋时期的大规模发掘和冶炼,才有了足够数量的白银作为货币,使用范围开始扩大。

到了明朝,“银两”得到大规模应用,据《明史》记载,当时出现了“朝野率皆用银,其小者乃用钱”的局面,银两的使用甚至要比铜钱更为广泛。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白银作为贵金属,其相比于铜钱更为保值,因此得到了人们的青睐。

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发达的商品贸易带火了白银的使用。用“雪花纹银”付款结账,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现象。文人墨客们则在撰写小说戏曲时,有意无意地加入了这些生活元素,从而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似乎白银的使用是再寻常不过的错觉。

其实,白银的使用主要还是因为随着大宗交易的增加,单用铜钱根本无法完成交易,而*金又过于珍贵,白银毫无疑问更适用于这些交易的进行。这才有了白银的广泛使用,对于平民百姓而言,白银的使用则没有那么广泛。

而正所谓“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”,白银用于货币并铸造成银锭,的确有着许多优点,但是这种使用范围已经达到了白银使用的高峰,经济规模的大小注定了白银使用的范围,风光过后白银的使用便逐渐出现了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问题。

二、劣币充斥,牙印检验

古代由官方铸造的“雪花纹银”,一开始都十分注重白银的含量与成色,以此保障货币市场的稳定。然而,随着白银的广泛使用,不少人都动起了歪心思。他们把收到的足值白银铸融,掺入其他的金属,从而得到成色与价值都大打折扣的“劣币”。

这些“劣币”的出现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和冲击。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在交易中受到损害,人们自然而然地要用各种方式来鉴定收到的白银的成色与价值。与小说故事中动辄以两作为计量单位不同,古人一般的交易都不涉及如此高额的白银。

当时,人们都会把受到的银锭用剪刀剪碎,成为碎银在市场上流通。而要检验白银的质量,人们则选择了一种十分简单粗暴的方式——用牙齿咬。这是因为足值的白银质地很软,咬得出牙印,而掺入铅汞的“劣币”,则大多质地较硬,咬不出牙印。

就这样,为了鉴别白银的价值,古代的“雪花纹银”就不可避免地在表面沾惹上人的牙印,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,“雪花纹银”也不再“雪花”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
三、沾染污垢,掉地难认

因为不足值的白银大量存在于市场上,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都随波逐流,不愿意再用自己手上足值的白银用作交易。这样一来,市场上的白银就大都是经不起长期使用的“雪花纹银”了。

由于劣质原料的掺入,这种杂质做成的银子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变质,体现在颜色上就是会发*发黑,品相十分难看。久而久之,牙印与杂质的变质交杂在一起,综合导致了古代“雪花纹银”从纯粹的白色变成相当难看的漆黑色。

这样一来,原本的贵金属白银就从足值的货币变成了颜色古怪的“劣币”,毫不夸张地说,如果掉地上了,人们也都不一定能认出来了。此外,因为劣币的充斥,白银在交易市场上的地位也逐渐下降,官府在收取税银时,甚至得强制规定银两的成色。

清朝时期,官方实行银钱平行的货币制度,规定铜钱与银两的兑换单位为一千枚铜钱可兑换一两足值纹银。而对于广泛出现的劣币,朝廷又没有办法彻底杜绝,只能出台相关的兑换规则,不同成色的银两与铜钱都有着不同的兑换规则。

虽然如此,但是由于白银这种以存量为通行依据的贵金属货币,其市场价值与兑换规则都存在动态流动,很难有真正的定价标准,白银的使用也因此处于混乱的状态中。

鸦片战争后,西方殖民者争先恐后地侵入中国,对中国的经济贸易进行掠夺和压榨。而与当时西方通行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纸币不同,中国的银两自始至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,任由西方殖民者单方制订兑换标准,经济利益遭到了严重的损害。

民国时期,北洋**府推行使用银币,也就是人们俗称的“袁大头”,银元得到广泛流通,“雪花纹银”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而到年后,国民*府正式颁布《废两改元令》,从法律层面宣告了“雪花纹银”的彻底退场。

小结:

马克思对金银作为贵金属充当货币的现象有着深刻的总结,“金银天然不是货币,但货币天然是金银”,概括性地说明了白银充当货币的过程。从出现伊始,白银并不充当货币,但是由于金银这类的贵金属在足值的情况下经得住时间的流逝,因此可以作为货币。

而白银作为货币以来,经历了一个广泛使用的过程,也因为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经济学原理最终使得古代的“雪花纹银”逐渐沦为掉在地上也认不出的劣质货币,这背后其实是由颠扑不破的客观规律所主导的。

话说回来,虽然“雪花纹银”沦为了表面全是牙印污垢的劣币,甚至于掉在地上也认不出,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当时行之有效的货币。也就是说,即便“雪花纹银”的反差如此之大,但如果真的掉在地上,还是有人愿意捡来使用的。

参考资料:《明史》、《清史稿》
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古代雪花纹银真容表面全是牙印污垢,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