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秋天,日夜温差开始变大,白天非常热,晚上却觉得有点凉。在这个时候,如果能让身体调整到恒温的状态,就能好好迎接接下来的冬天。秋天温差大,身体调整不过来。因为神经血管特别容易受到刺激,血管会频繁的收缩、扩张,而神经也会在调节体温的过程中受到刺激。
自律神经在气温高的时候,会让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,气温低的时候则是副交感神经比较兴奋,通过流汗、身体颤抖发热来回归神经的平衡。但气温变化快速的话,会让自律神经来不及调节,就会造成自律神经失调。
这种变化除了秋天本身的气温就有差异之外,在冷气房也是一个原因。因为人一整天待在冷气房内,是恒温的状态,但外面的气温是一直在变化的,进进出出的时候,神经、血管就频繁被刺激,一开始可能没什么感觉,久了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。
秋天本来就是应该「养生以便度过冬天」的时节,如果这时候身体调节体温、稳定神经的能力变差,在冬天的时候,气温骤降,更容易引发各种疾病,应该要早点储存冬天需要消耗的能量。
温差变大会引起头痛、疲倦,也是人们常说的秋困。而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恶心腹泻、手脚冰冷、感冒、过敏等问题。因此我们需要在秋季进行保养。秋天容易燥热因此要去燥,不过并不是像夏天一样吃一些清热退火的食物,比如西瓜、冬瓜,因为秋天过后马上要进入冬天,还是要储存体内的热气、阳气。需要养肺(包含呼吸系统跟皮肤系统),避免引起过敏、皮肤干燥等问题。
虽然要「去燥养阴」需要水分,但单纯饮水对补阴的效果很有限,还是要多吃一些富含黏液的食材,比如用白木耳、山药跟蜂蜜做成甜汤也是不错的选择。还有可用选用山药、海带、秋葵等食物。同时,秋天也建议不要吃冰凉的食物、喝冰的饮料,冰凉的食物喝到温暖的体内,会消耗阳气去平衡体温,因此可以喝跟体温差不多的凉开水或是温开水,食物的温度也尽量高于体温的温度。
还有医师表示,在秋天还要特别注意头颈部的保暖,因为这里的血管丰富,又容易吹风,很可能引起中风,可以戴帽子来保护头部、颈部。
而且在秋天的时候,也要记得多喝水,因为气温没有夏天这么高,很容易忘记要补水,导致血管的血液浓度增加,所以尽量喝到cc以上的水。冷气的温度也不要调太低,增加温差感,尽量保持在27~28度,而且进出冷气房的时候记得加一件外套,让体表温度不要快速下降,配合体内的温度慢慢调整。
来源:HEH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