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本文来源:三峡日报」
“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感觉体乏无力,昏昏欲睡!”
“自从天气变凉后,总感到心情烦躁,遇到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发火,而且老是感觉口干舌燥,嘴唇都干裂的出血了!”……
随着天气由热转凉,医院中医科门诊接诊不断,市民纷纷“诉苦”。不少人容易感到困乏无力,精神不济,也就是百姓常说的“秋乏”,还有的人因气候变干燥患上“秋燥”。
近日,记者专访了该院中医科副主任陈思涵,他详细介绍了秋季养生保健注意事项,并对如何解“秋乏”、防“秋燥”给予专业指导。
充足睡眠解秋乏
“最近我总是睡不醒,起床后很久打不起精神,白天上班时也特别困想睡觉。”8月23日,32岁的胡女士医院中医科就诊。
“天气变凉后,应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尽量晚上10时前入睡。”陈思瀚介绍,胡女士的症状是比较典型的“秋乏”症状,与进食生冷食物和长期熬夜有关,因此脾胃功能受损导致嗜睡。秋季天气由热转凉,意味着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,脾胃虚的人出现疲惫感等,“秋乏”症状会愈发明显。
如何有效缓解“秋乏”?陈思瀚建议,要保证充足睡眠,尽量早睡早起,一般来说晚上10点左右入睡,早晨6点左右起床比较合适,中午最好能适度午睡;要保持饮食清淡,可多吃碱性食物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,如西红柿、茄子、马铃薯、葡萄、梨等,这些食物可以帮助人体消除疲劳;多到户外走走,勤晒太阳,适当做些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做操、爬山、慢跑等。
滋补润喉防秋燥
都说天凉好个秋,秋高气爽让人心情愉悦。可42岁的张女士近期却很容易不由自主的烦躁,想发火,吃饭也没胃口,特别是晚上睡觉醒来时觉得喉咙特别干,喝水也不解渴,有时还伴有头痛。
陈思瀚介绍,“秋燥”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,又分为“温燥”和“凉燥”,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,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,会导致阴津耗损,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,并伤及人体肺部,也就是中医所说的“燥邪”。张女士出现的这些症状,是“秋燥”惹的祸。阴虚的人肝火易旺,动辄发脾气,到了秋季,其燥象更为明显。预防“秋燥”必须重视精神的调养,摆脱气候带来的情绪变换,及时调整好自身的精神状态,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。同时,可以食用百合银耳雪梨汤以润燥宁心安神。
对于缓解“秋燥”,陈思瀚建议多喝粥、多饮水,尤其是蜂蜜水。多食清心润燥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梨、葡萄、香蕉、红薯、菠菜、番茄、芹菜等。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,如姜、八角、茴香等辛辣食物和调味品,以及干燥的膨化食品,以免加重“秋燥”。
三峡日报全媒记者夏时雨通讯员向熙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