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百家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早几年,焖烧壶煮粥盛行一时。
据说提前一晚将米和沸水灌入焖烧壶内,不需加热,早上起来就能喝到热粥。
这种懒人式早餐的做法,吸引了不少人。
但用过后才发现,这种焖烧壶要多鸡肋有多鸡肋,根本不实用。
焖上一整晚,第二天早上打开也仅是开水泡饭,放生米去焖,隔上一夜也煮不成粥。
哪怕是焖相对易熟的燕麦和银耳,效果也不尽如人意,吃起来不够软糯,胶质感不够分明。
于是,早些年买入手的焖烧壶,彻底闲置下来。
顶多在冬季天气较冷时,将其当成保温壶来用。
这篇旧事重提,再次提起早些年的网红焖烧壶,事出有因。
不久前有茶友称:喝老白茶时,煮茶和闷泡没有本质区别。用焖茶杯泡老白茶,闷上三小时后再打开,热腾腾的茶汤喝起来与煮茶别无二致。
没想到早些年盛行在“懒人早餐界”的焖烧壶,摇身一变,换上“焖茶壶”的马甲,又走进了茶圈内。
但从喝茶效果看,不建议茶友们尝试焖茶。
因为喝老白茶,推荐煮茶,但不建议将茶闷着喝。
在闷泡与煮茶之间,存在4点本质差别,别再将它们混淆了!
《2》
一、水温变化不同。
焖茶壶没有任何加热源,热水倒进去后只能保温,不能加热。
论本质不过是保温壶、保温杯罢了。
刚烧沸的一壶水,灌入焖烧壶后,水温不可能一直维系在滚沸状态。
而煮茶不同,煮茶时少不了加热装置。
复古传统一些的,可用炭炉子煮茶。
冬天时,将茶壶置于炭炉上加热,底下还能烤点花生、板栗、地瓜,非常有意思。
简单实用一些的,选电陶炉加热。
这是应用颇广的方式,用电加热,高效又方便。
有了加热来源后,在没有关火停止加热前,煮茶壶内水温可维系在高温状态。
或是持续升温,慢慢加热;或是汤面滚沸,持续沸腾。
反观焖茶壶,始终无法替代煮茶效果。
得益于持续的高温加热,煮茶可将深层次茶味物质彻底“逼发”,茶汤喝着相对更细滑、绵柔、饱满。
而热水闷泡,本质上还是泡茶。
水温变化原理不同,茶味浸出效果自然不同,当然不能将煮茶与闷泡并为一谈!
《3》
二、茶具选择不同。
煮茶喝,少不了各式煮茶壶的出场。
粗陶壶、砂铫、玻璃壶、铜壶、银壶、铁壶等,不尽相同。
从稳妥起见,为避免影响茶汤滋味,但凡金属材质的壶,都不建议煮茶。
现代生活里,煮茶时选耐高温的玻璃壶会更实用。
毕竟,玻璃壶材质透明,在煮茶过程中便于观察壶内茶汤变化。
同时,和粗陶壶相比,玻璃壶表面紧密且光滑,不会吸附茶香。
兼美观与实用为一体的玻璃壶,实为高性价比之选。
反观闷泡,可选择的茶具更多。
广义上,并非只有焖烧壶、保温杯泡茶,才能算闷泡。
只要是能装水的杯子,并且杯子里加入茶叶和水后,没有及时倒出茶汤,实现茶水分离,都属于闷泡。
各式泡茶工具里,按基础功能进行分类,可分出两个派系。
包括盖碗、紫砂壶、陶瓷壶、快客杯等,属于茶水分离派,需要调整出汤时间。
包括玻璃杯、马克杯、大茶碗、保温杯等,属于“茶水不分离派”,泡茶时直接闷着喝。
以盖碗泡茶为例。
内质丰沛的高山老白茶在前5冲、甚至前7冲左右,都可以快出水,往盖碗内注入沸水,立刻就倒出茶汤。
只要茶味物质含量足够丰沛,不愁快出水泡茶会没有味道。
等到茶味逐渐被泡淡,泡到后几冲时才需要适当坐杯闷泡。
比如,第8冲闷10秒再出汤,第9冲闷15-20秒再出汤……
根据茶味浓淡变化,适时调整,以此类推。
直至闷泡许久也泡不出味道,这泡茶的使命才算彻底终结。
《4》
三、茶水比例不同。
不同的泡茶方式下,适用的茶水比例不同。
根据日常经验,不难看出这样的规律:
保温杯、玻璃杯、马克杯等茶水不分离式茶具泡茶,投茶量不宜多。
为避免茶味泡浓,投茶量不需过多,仅需一小撮干茶即可。
平日里用玻璃杯泡白茶,毫升水,仅需1-1.5克干茶。
煮老白茶干茶,比较省茶叶,投茶量宁少勿多。
煮一壶-毫升的热茶,投入2-2.5克干茶绰绰有余。
煮干茶时,先将壶内的水烧热,再投入提前准备的茶叶,等不到一分钟,连茶带汤一齐烧沸就可以关火。
煮叶底的话,将盖碗内泡淡的老白茶叶底全部拨入煮茶壶,冷水入壶,开火烧沸就行。
用盖碗、陶瓷壶、紫砂壶等工具泡功夫茶时,投茶量很关键。
以盖碗泡白茶为例,茶水比例大约是1:20,标准容量的毫升白瓷盖碗,不论泡新茶老茶、春茶秋茶、散茶饼茶,只要是白茶,统统投茶5克,快出水泡出来的茶味就很完美!
煮茶和泡茶的适用茶水比例不同,是决定老白茶能煮茶,却不能闷泡(特指盖碗泡茶)的关键。
盖碗泡白茶时,若是一开始就选择闷着喝。泡出来的茶味,相当于原本可以泡接近10冲左右的茶汤,一次性浓缩成3-4冲。
按这样闷出来的浓茶,别提有多重口味了!
《5》
四、茶叶选择不同。
参考大厨做菜的心得,一条新鲜的河鱼是清蒸好吃,还是红烧好吃?
正式下锅前提前构思,有所准备,更能游刃有余地发挥厨艺。
论喝茶方式,市面上绝大多数的茶叶都可以泡着喝,煮茶却要斟酌一二。
什么茶适合煮?什么茶适合泡?什么茶既适合冲泡也适合煮茶?要提早分类。
市面上常见的茶叶里,主打清新、清香、鲜爽风味的茶叶,泡茶喝会更好。
像绿茶、黄茶、茉莉花茶、清香型铁观音、新白茶等,泡茶更能体现出“小清新”的一面。
喝武夷岩茶(水仙、肉桂、大红袍等),用盖碗逐次冲泡,慢慢细品,才不会浪费个中茶味层次。
但将岩茶煮着喝,也不是不可以,不过更建议先用盖碗冲泡,等茶味泡淡之后再去煮叶底。
从经验看,焙火足一些的岩茶,叶底煮出来的茶味效果会更好。
白茶里,有一定年份的陈茶与老茶,喝茶方法与此同理。
虽说老白茶可以煮茶喝,但“先冲泡,后煮叶底”才是经济实惠的喝茶之选。
黑茶里各式砖茶、沱茶等,若是直接泡,短时间难以泡出茶味。
将其煮着喝,不失为顺势而为的饮茶选择!
《6》
不久前看直播,里面在卖年的高山老寿眉,每饼不过百元出头。
并且买满两百,还能送一个焖茶壶。
优惠多多,诱人得很。
但按这样的价位买9年陈老白茶,并不现实。
一分钱,一分货。
那些便宜又廉价的“老白茶”,年份真实性没保障就算了,内质还寡淡得很。
按常规泡茶方式,选盖碗泡茶,快出水冲泡,泡出来的茶汤滋味必定会偏淡。
也难怪,商家会一直力推老白茶要闷着喝。
甚至将茶叶放入焖茶壶后,闷3小时再倒出来喝……
说白了,这不过是为劣质茶“铺路”,利用闷浓闷苦的茶味,掩饰茶叶本身内质缺失的缺点。
从焖烧壶,到现在的焖茶壶,不过是换汤不换药。
在很多老一辈眼里,这不过是换了马甲的暖水瓶。
和传统老式的暖水瓶(红色塑料外壳上印有大朵牡丹花)相比,新兴时髦的焖茶壶,外壳造型看起来虽然精致,但却泡不出细腻丰富的茶味变化。
喝白茶,还是用盖碗泡茶为好。
内质丰富的好茶,哪怕是煮茶喝,也不需要暴力久煮。
那些需要长时间闷泡与煮茶才能获得零星茶味的茶叶,内质寡淡,品质堪忧。
认清闷泡与煮茶的本质区别,看清真相,才不至于白白踩坑!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