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饰品:仡家妇女的头饰品,主要有横簪、别簪、耳环等,均为银质的精23工艺品。横、别上刻有各工式化纹、龙充、虫鸟,花草等图象。另还连着若干梅花或纽丝链。耳垂上挂的耳环、花色品种也很多,如“毛钱环”,是由一个银环挂着一块稍大于5分硬币的圆形方孔银片组成。
银片刻有花纹,例如:“吊吊一环是由形成如五谷颗连成的银环。“扣扣环是两个单图连成的银耳环。“灯笼环”是一片如灯笼的银耳环等装饰起来,相当漂亮。在仡佬族的情歌中,就有“耳环摇摇动哥心”的歌句。
手饰品:银饰手镯和戒指,男女均戴,但女青年戴的多。有的备有手镯三、四对,一般都有一对。戒指多数戴在双手的中指和小指上,最少也要戴一个在右手的第4指上。戒指有马鞍形、梅花形,有的还装各种样式的玻璃(或晶体)珠子。
仡佬族古时有自己的银匠,所用的银饰都自己制作,但因人口少、居住分散,后来制作工艺失传,所用的都向外地或者跟当地壮族购买。清朝以来,加工制造银饰的工匠多数是从东兰、巴马等地到隆林来。
发型:仡佬族人在出世十五天起就剃发(称为剃“胎毛”)第一次剃头时,要举行仪式:备有笔墨纸张,由寨老给婴儿剃头。是男婴的把笔墨纸张书包放在婴孩的面前;女婴则把针线包放在面前,说这是男孩读书女孩做针线的象征。
第一次剃胎毛要剃光头,以后男孩额头上的半寸留有一撮两寸宽、三寸长的桃型发。三岁后在头顶上留有约五寸范围的“帽盖头”,女的梳辫子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从二十世纪七、八十年代开始与周边的各民族同化。
仡家女婴出世十五天胎毛剃光,往后长的新发剃时在两边耳朵上留两撮桃形发。六至十二岁左右,桃形发长时打两条辫子,叫羊角辫。十二岁到十八岁左右,在脑后梳一条长辫子。十八岁以后盘大发髻,发长的还盘双髻。出外赶街走亲戚时,在发上插横簪和别簪、挂银链子。年以后,大部分妇女编两条长辫子。姑娘还喜欢染红指甲。
妇女还爱用包头巾,以前都是自织的,清末以后大都是从市场买来。妙龄女子很讲究,巾长7~8尺黑色,但其中有一头是红、黄、绿、紫等彩丝绣边,成波浪形,各色交错。另一头却是细线缝、很鲜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