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,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。《*帝内经》曰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。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泻”。
起居养生
寒露时节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,皮肤处于温冷交替,起居不慎,容易感受寒邪,导致机体出现感冒、咳嗽等外感症状。所以在寒露节气,要有“未病先防”的养生意识,即在疾病没有发生之前,做好各种预防工作,以防止疾病的发生。秋季昼夜温差大,秋高气爽,人们也应遵循自然规律,早起进行室外活动,对于增强体质大有好处,但要注意保暖防寒。另外,寒露时节天气干燥,气候转凉,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,增添衣物,保证身体健康。
饮食养生
寒露时节,自然界的阳气逐渐减少,气候逐渐转凉,北方秋燥当令,人们应该顺势养生,让人体的阴液充盛,以缓秋燥。同时注意温胃散寒,以防寒邪侵袭。这个时节的饮食调养原则为滋阴润燥、健脾温阳。推荐两款方便家庭制作的寒露时节养生药膳。
沙参玉竹莲藕汤配料:北沙参15g、玉竹15g、莲藕g、猪大骨g、瑶柱30g。做法:1)将猪骨洗净,开水冲去血水;2)将莲藕去皮,纵行切开,刀背拍碎;3)将猪骨置入砂锅,放入适量清水,煮开后去掉浮沫,加入莲藕、北沙参、玉竹、瑶柱,文火煲1小时,加入盐即可。功效:清燥润肺,养阴生津。适宜人群:阴虚体质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;寒露节气后口唇干燥、皮肤干燥、干咳、便秘等不适者。不适宜人群: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久食。
枸杞玫瑰姜茶药材:枸杞子10g、玫瑰花6g、生姜6g、红糖适量(糖尿病患者勿用)。做法:将药材洗净,将枸杞子、玫瑰花、生姜和红糖一同放入壶中,加清水煮开。过滤取汁,待温度适宜,即可饮用。功效:疏肝补肾,活血调经,理气行滞。适宜人群:肾气不足,肝郁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、痛经等。不适宜人群:湿热者不宜饮用。
情志养生
寒露期间阳气渐敛,阴气渐盛,天气渐渐转凉,昼夜温差较大,树木花草也转入凋零,万物开始呈现衰败、肃杀的气息。中医认为秋季对应脏腑为“肺”,相应的情志特点为“悲”,人们容易“伤春悲秋”,在情绪上容易感到悲伤、低落。
一般在寒露期间有传统节日——重阳节,可以在调整好心情迎接寒露的到来时,登高望远,将忧愁悲伤抛在低处,适宜的活动除了阖家欢聚、登高望远外,还可以选择观红叶、赏菊花、逛一逛金色的银杏林等等,参加一些自己喜欢、放松的活动,对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。
运动养生
寒露时节加强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和抵抗力,为冬季到来做好准备,预防感冒。需要注意的是,运动一定不要太早,因为晨起气温低,身体较弱者容易感受寒邪。同时,运动不宜过量,在全身微热,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,即行停止。避免大汗淋漓,以保持阴液内敛,不使阳气外耗,否则会伤阴损阳。柔和的拉伸运动最适合多风的秋季,体质较差的人也可在室内进行太极拳、八段锦、五禽戏或瑜伽等各种自己喜欢的运动。
预防保健
饮食调养,未病先防
寒露时节,气温开始下降,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减少,气候较为干燥,素有“秋燥”一说,容易诱发干咳、口干咽燥、皮肤干燥等不适,此时期的饮食调养应以养阴润燥为主。适宜的药食同源类食物有百合、芝麻、藕、甘蔗、梨、柚子、荸荠、麦冬等,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。还可以服用羹汤来调理,如百合银耳莲子羹、山药百合粥、老鸭汤、冰糖雪梨汤等。建议湿热体质、阴虚体质者少吃或不吃辛辣燥热的食物,如辣椒等。
另外在生活中,常听到“贴秋膘”的说法,鼓励秋季吃一些“大补”的食物。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存在差别,脾胃功能不好、易上火的人群“贴膘”容易适得其反,因此建议在不确定或者难以确定的情况下,咨询专业的医生来进行饮食调护。
顺应自然,早睡早起
寒露时节逐渐昼短夜长,养生应顺应天时,助阳气收敛。《*帝内经》中也提到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”。
由于昼夜温差较大,应做好适当保暖工作。在生活中“春捂秋冻”的说法流传广泛。“春捂秋冻”指的是在初秋气温不低的时候适当“冻一冻”,但寒露时已经是秋末,应该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,应保暖防寒,时尚青年们可以收起自己的露脚踝裤子。另外,特别注意的是患有宫寒导致的痛经、月经失调的人群,需要警惕低温诱发疾病。
本期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