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耳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万佛山漫谈也说吃粥 [复制链接]

1#

也说食粥

我喜欢吃粥,白米粥、红豆粥、绿豆粥、玉米粥、山芋粥……

一日无粥,便觉无味,这种习惯伴随至今。尤其是头天晚上喝了酒,第二天早上必须吃粥,吃完粥不仅胃暖气顺,唇齿留香,而且满室粥香,更添几分居家的乐趣。

苏东坡在《豆粥》诗中写道:“沙瓶煮豆软如酥”,现在省事多了,电饭煲可以预约熬粥,做好了一样香甜可口。早上,一碗粥,粥锅里煮的一个鸡蛋,两块面包,外加咸豇豆、腌生姜、酱刀豆之类的小菜,“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将食粥致神仙。”岂不是生活中一首嘹亮的晨歌。

故乡虽为鱼米之乡,但家家都有早晚两粥的习惯。大概是因为食粥能养胃生津、安乐养生吧。一碗稀粥,一碟小菜,最是简单爽口。

最初工作在大别山区,每到学生家家访,晚上大都要住在山里,早上我还未起床,就听见厨房锅灶里发出“嗞嗞”的响声,闻到炒菜的香味。在那里,就是一碟咸豇豆也要炒熟了吃,我们家乡是从菜坛子拿出来就吃的(也许是家乡平原地区少柴缺草的缘故吧),早饭又是一顿干饭,由于习惯了家乡早晚两粥的生活,对这样的早餐很难接受,也对他们选择三顿干饭的饮食方式难以理解。原来,他们招待客人的是米饭,自家吃的有时则是山芋和玉米。因为山区以林为主,当地自产的粮食不够吃,大都靠外面的返销。

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里说:“见水不见米,非粥也;见米不见水,非粥也。必使水米融洽,柔腻如一,而后谓之粥。”其实,煮粥不需要什么技巧。差不多十岁左右,父母在田间劳作,我就慢慢开始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。从煮粥开始,先把米淘好,放入锅中,兑上一定量的水煮沸,滚几滚,即可熄火,然后闷上一个时辰左右,水米差不多融洽调和,再大火烧开,这就是所谓的“炟粥”,只见水米又粘又稠,柔腻如一,香气便徐徐氤氲,乃大功告成,一锅香喷喷的粥也就熬好了。这是人间烟火的香气,也是幸福的香气。

家乡有一句俗语“王大妈煮粥,只要一得(炟)”。意即事情发展到最后关键时刻,只要一步努力(或时运)就会成功。

我国人民自古就有食粥的习惯,《周书》已有“*帝蒸谷为饭,烹谷为粥”的记载,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饮食生活实践,粥的制作方法不断发展。

如今,为了提高生活质量,食粥不仅可以果腹,还具有养生之功。睡眠不好的人吃枣仁粥,可以安神宁心;核桃粥一些中老年人喝,能健脑益智;蚕豆粥就给小孩子和餐饭不定的年轻人吃,健脾养胃。也有按不同时节吃的,春天吃荠菜粥、菠菜粥,能养肝护肝;夏天多喝绿豆粥、金银花粥、荷叶粥之类,可缓解暑气,增加食欲;秋季以养肺生津为主,可以吃山芋粥、芝麻粥、银耳莲子粥,冬天不用说,一定要吃腊八粥。

几年前,我和妻去南方。在惠州,外甥女和爱人请我们吃了一顿“潮汕龙虾粥”。粥是和大龙虾一起由砂锅炖煮,大龙虾的肉质变得非常的紧实而有弹性,舀一勺龙虾粥送入口中,那黏稠顺滑的口感,暖意融融,鲜香四溢,每一口都弥足珍贵!砂锅炖煮出的大米香味,与龙虾的鲜甜香味,相互搭配地融合在粥里,不显浓郁也不过分清淡。龙虾粥只放了少许的盐进行调味,不需要任何调味品就能吃出很诱人的味道,让人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!

我曾在加拿大学习生活过短短一个月,这个月我是住在当地普通人家,和他们一起生活,他们做什么,我就吃什么。中饭就是一块三明治,外加一杯牛奶(饮料)和一个水果。晚餐有面包、烤鱼、猪排等,辅以土豆、胡萝卜、洋葱、韭菜、牛奶等食物,他们没有炒菜,肉食以烤为主,蔬菜洗净后加以调料拌制,都是生吃,比如像洋葱、韭菜之类。有一次,我生吃了两块腌鱼,弄的我整个晚上喝茶喝了一暖瓶水(从家走时就带了茶叶)。尤其是早餐,有煮鸡蛋、“粥”和牛奶。他们用玉米、麦片和豆类煮成的介于干饭和稀饭之间的食物,盛到碗里后,冲上牛奶泡着,这也许就是西方人的“粥”了。回来后,我也学会做这西方的“粥”,并且经常吃。

我国古人特别注重食粥,在长久的历史沉淀中甚至还形成了独特的“粥文化”。从“粥”的造字及“粥”的别称,可以略知一二。“粥”的古体字写作“鬻”,古人造“鬻”这个字时,就是专门为煮粥用的,是米在“鬲”上煮时的形状(鬲是一种古陶器,用于蒸煮食物),上面“米”字两边的“弓”,就是煮米粥时冒出的水蒸气,所以古代也有把粥称为“双弓米”。宋人陶谷在《清异录》上就说:阳翟人单洁,家中贫困,有次亲友来访,只能以稀饭招待。他不好意思直言,只告诉亲友说,请君啜饮“双弓米”。

郑板桥在当县令时,常以粥养廉,门前贴有“瓦屋天水菊花茶,白菜青盐粳米粥”为座右铭。范仲淹断齑划粥,虽生活艰苦,书却读得很甜。蒲松龄一生食粥,薄粥两餐,终成《聊斋志异》。他在诗文中也常常写到粥“午饭无米煮麦粥,沸汤灼人汗簌簌。”曹雪芹因为经常食粥,他对人世的沧桑,时事的艰窘,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体会,如果他一直过着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,未必会写出不朽巨著《红楼梦》来。他写的《红楼梦》是以金陵望族的贾府为背景-——贾不假,白玉为堂金作马。主要人物个个娇贵无比,他们的饮食生活可以说是炊金馔玉、穷极奢华,可其中不少篇章却写到他们吃粥。

《红楼梦》第八回,写贾宝玉这个锦衣玉食的贵公子,“痛喝了两碗酸笋鸡皮汤,吃了半碗碧粳粥。”碧粳是一种优质大米,在清代是贡品,供皇室享用——碧粳粥炊时有香。

贾府里的老祖宗贾母,是一位很懂得养生的老人。她绝少吃饭,所以每次酒筵上都为她备下各种高档粥品。第七十五回,贾母晚饭时要吃稀饭,尤氏赶忙捧来一碗,说是“红稻米粥”。这红稻米,又称“胭脂米”,做粥有异香。据说,此米是康熙皇帝于丰泽园的稻田中发现的奇异良种,便命择膏壤以布此种,故又称作“御稻米”,可见红稻米的珍贵。第五十四回,元宵节夜宴,贾母觉得有些饿了,凤姐忙回说:“有预备的鸭子肉粥。”贾母道:“我吃些清淡的吧!”凤姐忙道:“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,预备太太们吃斋的。”足见食粥具有养生之功。

“莫言淡薄少滋味,淡薄之中滋味长。”与其说是煮粥食粥,何尝不是谈人生呢?年少的时候,血气方刚,一锅白水,澄澈无味,却一肚子的旺气。人到中年,要与周遭环境不断融合,天时地利人和,拌着随时都有可能“糊锅”的压力需文火熬制,直到构建一个新的和谐。这时,就是所谓的“王大妈煮粥,只要一得(炟)”。而最后关火起锅时,已到了耳顺之年,性子也平和了,更和身边的人事形成整体,不可分割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即使摔破了碗碟,也还有一团“粥”气。

自甘淡泊追求宁静,布衣粥饭可乐终生。

赋闲老李杂谈感谢各位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